|
<CENTER># O- a( @! K7 Q$ c
<TABLE width="55%" bgColor=#006600>
8 p# L6 ~* W/ |6 [
# H, P( y* ]: ?8 L<TR>2 Z. c8 G# D* m; j6 ?6 E1 I
<TD>
# F1 I" j( d% I9 X<CENTER><B><FONT color=#ffffff><FONT size=+1>色彩学</FONT></FONT></B></CENTER></TD></TR></TABLE></CENTER>2 g; R! b0 V( L7 S/ g1 e
<CENTER> </CENTER>
4 j. e1 c' B8 _) k* H5 g<CENTER>
1 T& e. n, N* R! y) Z3 z<TABLE width="100%">
6 k/ f, j: W4 u/ a4 c/ k% t, o7 I4 T4 M" }" h8 H
<TR>& x8 N( D6 P# I
<TD> <FONT color=#3333ff><B><FONT size=+2>一</FONT></B>、光与色</FONT>
: r+ D1 t' q. p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由不同的波长组成。通常的白光,如太阳光,是由来400-700纳米不同波长的连续光波混合而成的,它也是我们常说的可见光。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波,使人产生不同的色感。在光谱中,一种颜色向另一种颜色转变是逐渐过渡的,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光,由两种以上单色混合而成的色叫复色。 / z1 u9 h) n; w; g; ?* m7 _
' [% G, N9 Q* I1 m <FONT color=#3333ff>二、物体的色</FONT> - u, ?7 \) F) t, [8 z
物体的色是人的视觉器官受光后在大脑的一种反映。 ) l. ^" v9 n0 F* d& G. a
物体的色取决于物体对各种波长光线的吸收、反射和透视能力。物体分消色物体和有色物体。
6 F: [/ l- V7 O5 d4 w4 N4 v 1、消色物体的色 * a7 [# M8 h% c
消色物体指黑、白、灰色物体,它对照明光线具有非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即光线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被吸收的入射光中的各种波长的色光是等量的;被反射或透射的光线,其光谱成分也与入射光的光谱成分相同。当白光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反光率在前75%以上,即呈白色;反光率在10%以下,即呈黑色;反光率介于两者之间,就呈深浅不同的灰色。 ! i, S0 P' _9 o. p. V" y
2、有色物体的色
, {5 ~* x) j& r# f$ r! q% W2 ~ 有色物体对照明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即光线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入射光中被吸收的各种波长的色光是不等到量的,有的被多吸收,有的被少吸收。白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其反射或透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不仅亮度有所减弱,光谱成分也改变了,因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 }! H2 I9 I: j" P1 E# y
3、光源的光谱成分对物体颜色的影响
" { z1 F5 y" \9 n" ^( h 当有色光照射到消色物体时,物体反射光颜色与入射光颜色相同。两种以上有色光同时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物体颜色呈加色法效应。如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射白色物体,该物体就呈黄色。 3 u- l0 I6 i% g/ y- f: t
当有色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呈减色法效应。如黄色物体在品红光照射下呈现红色,在青色光照射下呈现绿色,在蓝色光照射下呈现灰色或黑色。 & ^3 b' O: [3 V7 s6 B6 b
8 |' C0 b- w5 ~9 X" n- { <FONT color=#3333ff>三、原色光与补色光</FONT>
# Q# }$ h+ _% W" B) g 1、原色光 7 w+ q( |. g4 U% S% p, K
等量的红光、绿光、蓝光相加即产生白光,而不等量的红绿、蓝光相加,便会产生其他色光。在摄影中,把红光、绿光、蓝光称为三原色光。
8 |% H9 M0 X0 C8 M8 k 2、补色光 - P* ?5 \$ P/ ~$ I0 ^
任何两种色光相加后如能产生白光,这两种色光就互称为补色光。红、绿、蓝三原色光的补色光分别为青、品、黄色光。红光与青光、绿光与品红光、蓝光与黄光互为补色光。 * Y! a" }9 W0 y
3、六星图 , N& T6 i2 N9 K' {" U1 N9 |
<CENTER>
* @: T5 `4 ^- g* @7 V<TABLE width="100%">
% c3 A7 {. s8 ?% q* \, q+ v! E- j0 U' W+ R: S+ ?: g `" Y1 M- s
<TR>8 h& y$ k( r) m' k" Z) Q. ^1 |
<TD width="18%" bgColor=#cccccc> <B><FONT color=#f00000><FONT size=+1>红</FONT></FONT></B>
. M/ {) g7 Z, l/ r7 @<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1>品</FONT></FONT> <FONT color=#ffff00><FONT size=+1>黄</FONT></FONT> </B>
4 l/ w( g" c3 A1 t: I8 m2 t7 y<B> </B> 9 c6 s' |* d' ?. |8 B
<B><FONT color=#3333ff><FONT size=+1>蓝</FONT></FONT> <FONT color=#33ff33><FONT size=+1>绿</FONT></FONT> </B> + D( l& G' q7 S" C+ a
<B> <FONT color=#009900><FONT size=+1>青</FONT></FONT></B></TD>
2 X7 B6 |) e2 p3 L1 N6 P<TD vAlign=bottom> 图中表明:每一种色光都是同它相邻的两种色光组成,如红光由黄光和品红光组成,黄光由红光和绿光组成,绿光由黄光和青光组成,青光由绿光和蓝光组成,蓝光由青光品红光组成,品红光由蓝光和红光组成。</TD></TR></TABLE></CENTER> 由此可见,每种原色光是由两种补色光组成,每种补色光则由两种原色光组成。此外,该图还表明了每一种原色光所对应的补色光,即红与青、蓝与黄、绿与品红互为补色光。
1 D. ], |: c& ~' S ! N% f# v: M+ b6 g$ j
<FONT color=#3333ff>四、彩色摄影的减色法原理</FONT>
6 W$ ?" d; G. [( N2 V" Q 现代彩色摄影是采用减色法原理来获取彩色影像的,所谓减色法原理就是运用青、品、黄三种颜色的单色影像来叠合成各种色彩。等量的红光与绿光混合产生黄光,等量的红光与蓝光混合产生品光,等量的绿光与蓝光混合产生青光;等量的黄光与品光相叠产生红光,等量的青光与吕光相叠产生蓝光,同样,等量的青光与黄光相垒产生绿光。而当等量的黄、品、青三色相垒则产生灰色或黑色。如果黄、品、青三色的密度不等,那么,它们相垒后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颜色。
8 j9 F; L6 i, p1 Y/ L7 T
+ k# l1 W! c d. a) V R: [ <FONT color=#3333ff>五、色彩三要素</FONT> $ X: U! ?9 u* F+ ^& E
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它们是评价色彩的主要依据。
0 v2 Q8 D2 m) B5 i 1、色相
. z, j2 U! N- L# Z7 p* x 色相也称色别,是指色与色的区别,色别是颜色最基本的特征,它是由光的光谱成分决定的,由于不同波长的色光给人以不同的色觉,因此,可以用单色光的波长来表示光的色别。 - N/ q2 Y, Z0 j7 @" L$ L' L# }& \4 f
2、明度 & h4 _4 i, F$ f6 b) P3 k, i
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深浅,通常用反光率表示明度大小。同一色别会因受光强弱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明度,一同的色别之间也存在明的度的异同。人眼对不同颜色的视觉灵敏度不同,不同色别在反光率相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明度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