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喷墨论坛-喷墨技术应用-数码影像-数码印刷-数码印花

标题: 热转印墨水+普通纸,真的可以转印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彩云飞飞    时间: 2007-7-25 13:24
标题: 热转印墨水+普通纸,真的可以转印吗?
不少人说:热转印墨水+普通纸,就可以做转印了,这个说法在网络上流传许久,导致不少人当作真理来应用。其实:这个说法存在很大的问题。- f" p2 T1 ~) X+ {
4 Y4 Z" n/ I& j* U3 E" J- n- S
首先说:能不能做?回答:可以。效果呢??自己玩就可以,做生意就差远了。
' {2 x: H$ A1 x
+ @/ h1 r3 M% z! c, b1 y& p首先:对于普通的复印纸,打印的图象效果极差,根本谈不上转印效果。所谓的普通纸,一般应指喷墨纸。下面以市面常见的喷墨纸说明:" V9 H" c+ @/ K- L. t

! |5 P9 R$ Y1 B  \0 ?2 b1、对于纯棉布料或高含量棉的布料,直接印的结果是:色彩淡,洗涤褪色。配合固色剂有些改善,但是效果仍然不能满足正常的要求,色彩及褪色问题没有根本解决。4 N+ v$ y7 s$ v+ x" ]
# h, ^3 g0 u1 X& a( v; H5 r3 A
2、对于棉混纺布料:虽然洗涤褪色问题不存在,印的色彩很淡,根本无法接受。5 [2 n" r7 n9 Q7 r9 m# D6 p6 p7 {6 z
6 c" n: e! D4 p: a% ]# J
3、对于化纤布料:褪洗涤褪色问题不存在,印的色彩比较淡。效果不够好。- p) i& Z3 c2 y' u- Q- X5 |6 U

8 x. I# s7 U0 s. y8 `4 ]2 ]4、对于拼图,陶瓷,金属等,印的效果比布料好多了,但是比起0.25元的热升华纸,色彩还是明显淡。. V2 C) n! ~. G6 r

, v# K9 i( o- l2 G3 D' w5 X0 X8 q    我曾仔细对比0.25元的热升华纸和喷墨纸,看起来很象,但是试用过市面10多个品牌的喷墨纸,都是色彩淡的问题,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纸本身吸收了大量墨水颜色,导致转印物体表面的色彩淡,不知道论坛中哪位知道哪种品牌的喷墨纸转印后,纸上残留的色彩不多呢(只有这样,转印物体表面的色彩才会鲜艳)?可以给大家分享。但是,即使0.25元左右的那种转印纸,在转印布料时,和价格在0.8元左右的热升华纸转印效果相比,色彩还是差距很明显。" q( @! ?# P3 N! e
# ~" B; U; _+ M3 }' C. V& I/ J
[ 本帖最后由 彩云飞飞 于 2007-7-25 13:29 编辑 ]
作者: 五洲耗材    时间: 2007-7-26 09:42
顶一个,版主介绍得太好了.确实是这样,很多人千方百计的追求低成本,省钱,那是不行的,做生意光为省钱怎么行,如普通喷墨低也行,肯定不会有热升华专用喷墨纸(热升华专用纸)的存在,也不会有不同价格的,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
. R( F7 l, c2 i" u, J* W/ n+ y6 G  {% M; X; u' l% m8 O
另外,还有不同价格的热转印墨水,也一样有很多喷友,追求价格低,那不是做生意的.做出不好的效果来,下次就没有客户回头了.其实热转印的利润很高的,何为了相差那么点价格而用差的耗材呢?
作者: arken    时间: 2007-7-26 10:12
说了你可能不信,我用硫酸纸,一毛多。
作者: 彩云飞飞    时间: 2007-7-26 16:36
有什么不相信呢?但是要具体看印在什么上面上,对比其他的效果如何。
+ q/ o' a" a' Q  J( C1 f* N5 @; Q' G( a7 ?, v* Q1 q7 ]& v
我的意思是:希望大家对所有的问题,在允许的条件下,最好多去实践,多去对比,共同切磋,互相提高。
作者: f123    时间: 2007-7-28 21:43
学习。。。。。
作者: 鬼码    时间: 2007-7-30 22:05
我以前玩这东西就用9元钱一包的复印纸,加点自己调的浆料,印纯棉针织布.转印效果超一流.可惜现在不玩了^0^.
作者: sunsunshine    时间: 2007-9-8 07:44
呵呵,反正打印机打出来都是那么多墨水,有什么不同
作者: 死神的诱惑    时间: 2007-9-8 23:28
发表于 2007-7-30 22: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1 g+ {- C( D) K, M/ J
我以前玩这东西就用9元钱一包的复印纸,加点自己调的浆料,印纯棉针织布.转印效果超一流.可惜现在不玩了^0^. $ d2 D8 t1 i* n
" v' G# l. \* Q( V' v% F
+ `) {" b) i/ e' u* s) ^3 i
; u) O, a7 m+ M, J  E6 E  Z
能给说说配方不
作者: wuxu89872601    时间: 2007-9-9 01:27
对能给说说配方不
作者: it5678    时间: 2008-3-18 19:27
配方是不能说的,是用来卖钱嘀
作者: 彩云飞飞    时间: 2008-3-18 20:55
原帖由 死神的诱惑 于 2007-9-8 23:28 发表- y/ X" H+ A  t! n& d, }
发表于 2007-7-30 22: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 u- ~9 G! f0 s5 i( D我以前玩这东西就用9元钱一包的复印纸,加点自己调的浆料,印纯棉针织布.转印效果超一流.可惜现在不玩了^0^.
9 i; f) i( b7 D( ~+ _
+ }8 m* ~, V' C+ c; M/ c% b: F8 B/ G) z2 i! K2 r
# [1 k" Q1 a3 }( U& h
能给说说配方不

5 G1 p5 O5 ]* u3 r$ p$ g我是想不通的,即使再调浆料,无非改善印到衣服上的固色特性。但是,照片打印到普通复印纸上,图象质量惨不忍睹,转印出来也同样无法接受,再固色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 arken    时间: 2008-3-21 10:08
标题: 回复 #6 鬼码 的帖子
确实不错,谢谢!正在玩呢。比aw强多了,还不会褪色(这点aw是做不到的)。
作者: vogey    时间: 2008-4-27 01:07
标题: 回复 #8 死神的诱惑 的帖子
9元一包的复印纸好像已经入土了
作者: 心意数码    时间: 2008-6-4 15:47
原帖由 it5678 于 2008-3-18 19:27 发表
: {: c8 Y0 ~- v配方是不能说的,是用来卖钱嘀

) n. S: J  v  y2 P3 b娘的,还会赚到一起去啊。
作者: wb123456    时间: 2009-5-14 00:14
配方多少银子·能出个价吗?
作者: song7367    时间: 2009-5-15 15:49
忽悠,继续忽悠
作者: 彩云飞飞    时间: 2009-5-16 10:17
原帖由 arken 于 2008-3-21 10:08 发表
# e+ F: f5 U: r' \3 y确实不错,谢谢!正在玩呢。比aw强多了,还不会褪色(这点aw是做不到的)。

/ j. @5 P& h: e' f0 y7 }; C. ?  a' T3 \
把普通复印纸,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清晰的照片,我知道的也就是增加上加热装置,这个方式是否稳定已有公论,我就不必再说它的缺点了。也许本人孤陋寡闻,不知道还有有其他的方法。! c$ e( A& }$ A5 y4 O# C
    不过如果容易做到又让机器稳定,那么仅仅这项技术,恐怕价值不下百万了吧,还搞什么T恤印花干嘛呢?
1 n9 e2 [2 u" j- V
; l3 s, }" N, a; d: D- l4 I[ 本帖最后由 彩云飞飞 于 2009-5-17 07:53 编辑 ]
作者: longfeirui    时间: 2009-5-16 13:15
学习
作者: hxbsw    时间: 2009-5-16 17:02
呵呵,斑竹挖坟了也
作者: arken    时间: 2009-5-20 09:15
原帖由 彩云飞飞 于 2009-5-16 10:17 发表' @8 ~1 O3 f5 Y3 |

2 P8 O9 H& S' n! L5 o6 p( b
1 a8 z, Y* \; J( a% B" _$ l把普通复印纸,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清晰的照片,我知道的也就是增加上加热装置,这个方式是否稳定已有公论,我就不必再说它的缺点了。也许本人孤陋寡闻,不知道还有有其他的方法。5 R, D: X6 M  N4 [+ d
    不过如果容易做到又 ...

/ }% c8 D& ]" |! o# t$ E$ K* Z& c不是这样的,我只能说是印前处理一下,缺点是穿久了图案空白没色彩的地方会发黄,刚印出来任你搓洗,不会掉色。
作者: arken    时间: 2009-5-20 09:16
这样印的成本就是省了aw的钱。
作者: hxbsw    时间: 2009-5-21 15:53
斑竹的文章让新手少走了不少弯路,谢谢
作者: hxbsw    时间: 2009-6-22 14:25
标题: 回复 #21 arken 的帖子
怎么个处理法,能说不?
作者: kkr686    时间: 2009-7-3 21:57
配方是不能说的,是用来卖钱嘀,都是钱惹的祸




欢迎光临 中国喷墨论坛-喷墨技术应用-数码影像-数码印刷-数码印花 (http://new.ink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