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喷墨论坛-喷墨技术应用-数码影像-数码印刷-数码印花
标题:
浅析雪景的拍摄
[打印本页]
作者:
纤绳悠悠
时间:
2011-10-27 00:53
标题:
浅析雪景的拍摄
·浅析雪景的拍摄生活在北方的摄影爱好者,对拍雪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场大雪降下,千树万开满梨花,素洁、晶莹、松软的白雪一扫冬日荒凉的景象,令人凭生出许多对冬的爱意来。那第,怎样用你的镜头和你的眼睛来捕捉路上、房上、枝头、河边以及空中的雪,如何表现雪所特有的色泽、质感、诗意与浪漫?成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所探求的问题,在此略抒己见。
一、如何拍摄飘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也正是雪日里最激动人心、最令人神往之时。当地面上的景物通过这幕雪帘进入人眼的时候,其线条、色调、明暗及反差都因受阳光照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总体感觉是线条趋于柔和,物休中间色加大,陡添了几分朦胧感。自然,原来人眼中缺乏美感甚至于面目可憎的一些景观也会令人倍感亲切。
根据拍摄者不同的表现意图,拍飘雪时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雪花的飘落速度一般为1~2米/秒,此外受风的影响,其实际的位移速度要大一些。如果要拍摄风景,表现西风漫卷、大雪纷飞的场面,可以采用1/125秒或更高的快门速度,这样,雪絮就会成为点状的片片飞花。这样的构图比较丰满。拍摄时可选用适中的黄色滤光镜,以提高雪的亮度,弥补阴天光线的不足。如果要着重表现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可以采用低于1/60秒的快门速度,这样,飞舞的雪片就会在画面上划出条条白线:当空气流动缓慢时,下落的雪花划出的线条近乎于平行,结果如同鸡屎一样有动感;一阵风吹过,条条白线时而象摆柳,时而象拂杨,时而又象夜空中片片坠落的礼花,格外吸引人。这样拍出的佳作既有动态美又有朦胧美。当你把满天飞舞的雪花连同人物在帽沿、发梢、睫毛、胡须和肩上的雪花悉数纳入镜头之后,对于烘托人物的性格将不无裨益。而在这样的雪天拍出来的女性照片,更增添了几分浪漫、素雅、宁静与庄重。所以许多女孩子喜欢用雪来衬托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以此来借喻自己的性格。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讲,要充分利用深色的背景将雪花飘落的轨迹映衬出来,这样的背景其实并不难找,比如:楼房、围墙、树林、远处暗色的山峦(在雪完全覆盖地面以前)……总之,最好是与地面垂直的深色背景。另外,为突出雪飘的效果,可以选择下鹅毛大雪的日子或是当雪下到最大时进行摄影创作。因为,这时的雪花较大,空中分布密度均匀,雪花会在暗色背景上显现出明朗的线条和清晰的轨迹,真实地再现雪景的现场感。
·浅析雪景的拍摄
二、如何拍摄积雪
与拍摄飘雪相比,似乎许多摄影爱好者更喜欢拍摄积雪。但是,要表现被白雪覆盖的大地、建筑物等,首先必须对积雪的特性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雪景以白色为基调,线条简洁、格调明快的高调效果。由于积雪在地面平铺开后会产生一种镜面反光作用,造成雪地表面的特点是:亮度大、反差小,反光率高、层次缺乏、色调单一。这样,胶片表面所接收到的景物信息就与人眼所看到的实景有了一些差别。此外,拍摄当天的天气状况、时间早晚、拍摄用光的方向,以及雪地的表层状况等等,都会对拍摄积雪有很大影响,因此,欲拍摄成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选择睛天进行摄影创作。在阳光的照射下,组成雪花的雪晶状体会反射阳光,充分体现出积雪白如玉、莹如晶晶的特点。同时她表物体也会在雪地上产生投影,使画面不致于单调、乏味。此外,如果是拍摄彩色片,白雪衬托正气建筑、人的衣服和狗皮及常绿植物的叶面等,在阳光照射下色彩还原能力要强许多,使白色占主体的画面显得色彩更加丰富,暖色调所占比重相对增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而在阴天的雪日里拍摄,由于缺少主光——阳光,投射在雪地上的光线散射严重,从天空到地面一片灰白色,无法表现出白雪玉洁冰晶、质地松软的感觉,又缺少物体投影对画面线条的弥补,因此,画面影调低沉平淡、缺乏层次,立体感不强。
第二,要在白天的一早一晚拍摄积雪,即选择上午十时前或下午四点以后拍摄。这主要是考虑到主光的光位问题。在高位光下,积雪对阳光的反向率可达97%,与阳光直接进入镜头的光量几乎相等,雪的细部就淹没在强烈的反光中,画面上也只能是白茫茫的一片;而当阳光低角度照射时,光线在雪面的反向角度较小,显得柔和,雪的质感也增强了,能够充分表现雪的层次和细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午日光的色温为5500K;日出、日落时日光的色温为1900K,所以一早一晚时太阳光的色温较低,即使到了上午十点及下午四点,冬天阳光的色温还是要低于正午时阳光许多。这样,以白色为基调的雪地在低色温日光的照射下会染上一层淡淡的暖色调,弥补了对积雪进行彩色摄影时画面上冷色调过多的缺憾,也符合彩色摄影所要求的“主宾明确、色调调和”的色彩配置原则。
第三,要注意用光的方向和拍摄角度的选择。要充分表现积雪的特性,应采用45侧光、90侧光、侧逆光、逆光来拍摄。当采用顺光拍摄时,雪地的状况与高位光下的情况差不多。所以,借助于低位的逆侧光,风在雪地上留下的各种纹路、地表起伏以及人和动物在雪中活动的印迹都能得到清晰的再现。更为绝妙的是,当低位侧逆光照射时,雪地上会有一条较长的投影,借助于这条投影,在对画面进行构图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会使人产生许多想象,大大丰富画面的内容。有时如同拍摄水面的倒影一样,画面上会出现令人叹服的对称。有人说“和谐即为美”,这样的构图也就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另外,在雪地里拍摄低位逆光下的人物剪影,也会别有一番情趣。
·浅析雪景的拍摄
第四,要在飘雪刚刚停止时对地表积雪进行拍摄,特别是在城区、工矿区或是游人想去的赏雪胜地等处。雪花是六角形的,每个分枝之间有一定距离;而一层层雪花堆砌起来后,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空隙,在阳光照射下雪的晶体感和立体感都比较明显,雪的细部的层次也就很容易地表现出来。积雪由于是在地表产生一片白色的画面效果,几乎没有什么特点,所以拍摄很容易流于呆板。如果能充分借助积雪表面自然形成的起伏和波纹,就大有文章可做:既可以拍出蔬密,又可以保持均衡。因为线条是摄影构图的基本要素,没有了线条也就没有了构图,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摄影。如果到原野、山区或到森林中折摄积雪,时间上拖后一些也无妨。
第五,谈谈雪地摄影暴光这个棘手的问题。由于雪地的光线具有特殊性,光源方向、拍摄时间和雪地表面状况等诸多因素中的某一项发生细微变化,都会对暴光有较大影响,何况我们还要应付一些突发性因素对摄影的影响。这里先讲一条雪地拍摄的暴光原则:如用目测曝光量,应以画面中没有被白雪覆盖的景物为准,测完后再减小一至二级曝光量;如用测光表测量曝光,应增加半级到一级光圈,以免曝光不足。这条原则对于初学者来讲尤其重要。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拍摄有人物的雪景时,由于人的脸部与周围雪景的亮度相差较大,需要兼顾二者。解决的方法是按照人脸和雪的平均亮度确定曝光量,也可以利用反光板或闪光灯等辅助照明手段,缩小人脸部与雪的光比,降低画面的反差(拍摄剪影效果的照片除外)。
第六,可以使用滤色镜拍摄雪景。由于白雪对阳光反射率极高,且反射光中被分解出来的紫外线和蓝色光占相当大的比重,景物反差偏低。黄色滤光镜可以通过黄、橙、红等色光,吸收青、蓝、紫等色光,用来将过多的蓝色光滤掉。拍摄彩色片时,加用浅黄滤光镜或雷登1B滤镜,能够避免照片色调偏蓝(许多使用傻瓜相机拍摄的人经常会遇到这个难题);拍摄黑白片时可加用一只中黄滤色镜,以避免拍出的雪发灰,并增加雪的折度及雪与蓝天、景物间的反差。除了使用黄色滤光镜外,在镜头上还可加用偏振镜,改变光线的传播路线,压缩天空的调子,使彩色片色彩浓度增加,画面清晰度提高。由于一般的傻瓜相机不能加装滤光镜或偏振镜,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发烧友们更喜欢使用机械相机来拍摄积雪,尤其是拍摄正片或用以放大照片等。
第七,拍摄积雪,特别是拍摄大范围的积雪景观,要注意利用远景,选取色调偏深的建筑、树木、山体等加以衬托。也可以借用某些鲜艳的色彩作为趣味点的反衬。这并不难做到,例如:桔黄色的外衣、红色的汽车、鲜艳的广告牌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画面过于平淡和冷漠的气氛。另外,过多的人或动物在雪地上的印迹会破坏整个画面的和谐,但如果适当地取舍,就会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无限的意境。汽车轮胎的痕迹、鸟兽的足迹、两行弯曲的脚印……都会让你想到画面以外的东西而意犹未尽。
·浅析雪景的拍摄
三、拍摄雪景时的器材保护
第一,为尽量避免雪花落到或吹到镜头、机身上,在飘雪中拍摄必须有意识地对机器进行保护。一是在镜头前必须加上一片UV镜,避免雪水弄湿镜头;二是最好在镜头上加用遮光罩,以尽量挡住下落的雪花;三是随拍随取相机,尽可能减少相机与雪直接接触的机会。拍摄时双手要有意识地护住机机。一旦有雪花落到镜头或机身上,应趁其未溶化立即用气吹或软毛刷予以清除,不能下意识用嘴吹或用软布去擦拭,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避免在温度过低时携带机器出门拍摄。由于机器上有许多金属部件,在低温下会紧缩,因而工作时各部件配合不协调,如快门部件受冷后速度减慢,造成底片曝光过度;严寒时相机测光系统、自动卷片器、闪光灯会因电池电压过低而停止工作;胶片在低温下变脆易断且容易产生静电。
第三,在严冬外出拍摄时要先将相机放在外衣内,用体温保暖,随取随用,这样就不会因温度的骤变而在镜头或机身上凝结水汽。在严寒下操作时,也要轻拿轻放相机,避免相机受到剧烈震动。
作者:
胃疼小宫女儿儿
时间:
2011-10-27 17:36
好好学习,我现在刚入门呢,顶你
作者:
你的一举一动
时间:
2011-10-28 02:53
最近对摄影很感兴趣,准备入手单反呵呵
作者:
海德的肥皂箱
时间:
2011-10-28 12: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中国喷墨论坛-喷墨技术应用-数码影像-数码印刷-数码印花 (http://new.ink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